記得念書時讀過” 白澳政策”, 在看這部電影 Oranges and sunshine時才知道, 英國政府有計畫地將孤兒院內的兒童整批送往澳洲, 甚至到1970 年還在做同樣的事. 電影改編自小說” 空搖籃” , 電影名稱取自電影中的對白: 想去澳大利亞嗎? 那裡終年陽光明媚, 你可以住在白色的房子裡, 騎著馬去上學, 每天清晨都能隨手摘下樹上的橙子當早餐. 然而事實上這群孤兒到了澳大利亞, 被當成童工對待, 長大之後面對自己的身世, 不知道父母親在英國是否健在, 不知道為何父母親當年丟下他們,都是一輩子的傷痛在心中.
故事中的修道院是 Bindoon, 從英國上船後船開到澳洲的伯斯, 而 Bindoon 就在伯斯上方約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地方.
電影中還有一個情節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地方, 我曾對朋友說過 “ 感同身受” 這句話是不能隨便說說的, 當你沒有實際體會過的時候, 你用你的悲憫心同情心, 認為自己可以體會當事人的苦, 但我相信你感受到的不如當事人的十分之一. 當年朋友乳癌二期, 我看了冉亮《風聞有你,親眼見你 》的抗癌日記, 覺得應該對我的朋友有所幫助, 於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給她看, 隔了十多天我問她看完沒有, 她說還沒看完, 因為看一頁就要哭很久, 所以進度很慢, 我聽完當下才體悟到, 我自認為自己情感纖細, 悲天憫人, 可以感受到當事人的苦, 但實際情況是我的感同身受根本不如當事人的十分之一吧! 電影中瑪格莉特雖然一直為遣送到澳洲的孤兒尋找在英國的親友, 她像她們的大姊姊, 但對於他們當初被遣送的澳洲的那種辛酸, 她還是無法體會, 因為他們的苦, 絕對是沒有體會過的人無法想像的.
最終, 英國和澳大利亞政府為當年的兒童移民政策道歉了, 總共有十三萬的孩童遭到遣送, 瑪格麗特成立的一個基金會, 至今仍在為當初的孤兒尋找親人中. 我經常看的部落客蓁子也有提到這部電影:
http://london1994.pixnet.net/blog/post/206364781-%E3%80%90%E5%BD%B1%E8%A9%95%E3%80%91%E6%8F%AD%E9%96%8B%E8%8B%B1%E5%9C%8B%E6%AD%B4%E5%8F%B2%E4%B8%8A%E9%BB%91%E6%9A%97%E4%B8%80%E9%9D%A2%E7%9A%84%E9%9B%BB%E5%BD%B1orange也找到了一篇報導: 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pacific-13519357
同場加映:
另外一本小說 《被遺忘的花園》講的也是英國與澳洲的故事, 同樣是在孩童時代坐船到澳洲, 但祕密花園講的是父母個人的情感糾葛而非真正的史實, 因為英國的部分是發生在 Cornwall 的一個大宅邸, 所以當初才會找來讀. 也是一部橫跨英澳兩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