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 14 Wed 2016 14:06
The railway man 心靈勇者
- Nov 29 Tue 2016 15:27
Oranges and sunshine
記得念書時讀過” 白澳政策”, 在看這部電影 Oranges and sunshine時才知道, 英國政府有計畫地將孤兒院內的兒童整批送往澳洲, 甚至到1970 年還在做同樣的事. 電影改編自小說” 空搖籃” , 電影名稱取自電影中的對白: 想去澳大利亞嗎? 那裡終年陽光明媚, 你可以住在白色的房子裡, 騎著馬去上學, 每天清晨都能隨手摘下樹上的橙子當早餐. 然而事實上這群孤兒到了澳大利亞, 被當成童工對待, 長大之後面對自己的身世, 不知道父母親在英國是否健在, 不知道為何父母親當年丟下他們,都是一輩子的傷痛在心中.
故事中的修道院是 Bindoon, 從英國上船後船開到澳洲的伯斯, 而 Bindoon 就在伯斯上方約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地方.
- Nov 28 Mon 2016 15:41
朝聖之路
《 朝聖之路 》 這是個甚麼樣的旅途? 為何要去走這條路 ? 這條路在哪裡? 還沒出發去聽講座時, 對這條路徑十分的陌生, 只是因為好奇而去聽了流浪 ing 書店的西班牙朝聖之路講座,
- Nov 17 Thu 2016 09:55
當代花園的奇境
有一陣子瘋狂地看著有關英國花藝的節目, 喜歡 BBC 的這些花藝節目: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06mw1h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4xwfg1
- Nov 15 Tue 2016 13:42
何不認真來悲傷
- Nov 08 Tue 2016 09:45
奈波爾 < 抵達之謎>
離開我的島嶼 意味著無家可歸 漂蕩與永遠的渴慕…….. 你是我的島嶼
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看過好幾回, 一直沒有勇氣將他借回家讀, 但某一次翻閱時看到他描寫的是英國鄉村的景色, 地點就在巨石陣附近, 如果沒有這個淵源, 我應該是不可能看完這本書吧. 看完之後發現這是我今年覺得最好看的一本書, 有人說他的書寫風格像鬼打牆, 有人卻說是娓娓述說, 我覺得因為他描寫的正好是我喜歡的英國鄉村風景, 所以會很有耐心地看著鬼打牆的文字. 他是個備受爭議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有個作家批評他的作品充滿黑暗與沮喪, 他多年的好友保羅賽維克說他是個厭世者, 但其實我看他的這本書,覺得從小地方還是會覺得他是很有愛的.
書中描述他住在英國巨石陣附近鄉村的生活, 周圍的鄉村景色以及居住在附近的人物如何的影響他, 恬淡的鄉村生活對比人物的變遷及心靈的變化, 大宅邸的主人, 園丁, 園丁老婆….. 這些小人物是用很簡單的文筆描述, 但個性卻十分鮮活, 也對於他的去國懷鄉, 印度及千里達在他成長背景中對他的影響有著更深的了解, 他筆下的巨石陣附近的風景如下:
- Nov 07 Mon 2016 09:50
紅髮艾迪 Photograph
- Nov 04 Fri 2016 13:29
愛情天文學
- Nov 04 Fri 2016 11:10
厄城爛夜: 廢渣老爸與我的荒唐人生
- Nov 02 Wed 2016 09:14
蘿西與蘋果酒
在尋找柯茲窩旅遊資料時, 有人介紹這本書描寫的正是柯茲窩的鄉村景色, 看完後覺得難怪這本書的作者是這麼有名的旅遊作家, 洛里.李(Laurie Lee)一九一四年出生於英國,著作豐富,還寫過三本暢銷的自傳:《蘿西與蘋果酒》、《當我走出一個仲夏早晨》(As I Walked Out One Midsummer Morning)和《戰爭的一瞬間》(A Moment of War),其中於一九五九年出版的《蘿西與蘋果酒》,至今銷售超過六百萬冊. 我在另外一本旅遊書中看到作者如此描寫洛里李: 11 月一個晴朗的日子裡, 我揹著帆布包外出, 要探索就在我眼前但總是飛速駛過從未留心的地方, 我決心要以啟發我最愛的旅遊作家洛里李那樣的冒險精神對待我的家, 當年他以旅人而非被困少年的視野走出家門, 改變了他所看到和體會童年景物的方式.
以上這個作者所言就是《蘿西與蘋果酒》這本小說的精隨, 媽媽帶著他們一家大小來到柯茲窩靠近 STROUD 美麗村莊的房子安頓下來, 等待著那個好像是去打仗, 但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卻不知何時能夠回來的父親, 困頓的童年在他筆下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冒險, 美麗的柯茲窩也在他筆下一覽無遺, 他是如此描述鄉下景色的: